杨晶谎言之下的真实后会无期

本文原刊于《文化研究》第30辑,此为未编排稿,成稿详见本刊。

“谎言”之下的“真实”

——《后会无期》的症候式分析

杨晶

摘要韩寒执导的《后会无期》是一部高度理念化的影像文本,是心理批评的绝佳对象。在叙事结构、人物塑造、语言策略等方面,影片存在诸多悖逆、反常、含混之处,其电影叙事支离破碎、漏洞百出;影片里貌似“很有思想深度”的“段子”,推销着虚假的感情、想象的恐惧,伪造了一种意义感;影片制造出了一种骨瘦如柴、虚假透顶的幻象,其症候体现了屌丝文化的逻辑,呈现了“谎言”之下的“真实”。

韩寒是最具有代表性的“80后”写作者,他执导的电影《后会无期》筹备于年左右,年7月正式上映。在开拍之前,韩寒声称《后会无期》不会改编自自己的任何一部小说,而是一个全新创作的故事。其实不然。研究者发现,《后会无期》是由韩寒此前的多部小说“改编”而来,不过是其积攒多年的影像表达欲望的对象化。比如,韩寒自己导演拍摄的《十八禁》中的MV的“边缘视角”(郊外、城乡结合部)、元素符号(“永远的台球厅”“永远的公路”“永远的交通工具”)都原封不动地出现在影片里。又如,韩寒原先小说作品松散的叙事结构、“段子”的罗列、情绪的铺排、“温水煮青蛙”之类的桥段、怪诞的人物与情节等文学思维,也都一无例外地视觉化于这部影片之中。这些表明,作为韩寒文学思维自我影像转化的作品,《后会无期》是一部高度理念化的影像文本。

电影集文学、商业、媒介和娱乐于一身,它用画面说话,将思想转换为可视听的影像和声音;在“媒介为王”的时代,电影跨越了国界和语言的壁垒,将故事传送到千家万户,可以说是当代颇具社会话题效力的文化形式,是具有最大公约数的公共文本。我们知道,一部作品的理念化程度越高,其创作中的无意识压抑也就越多。因此,《后会无期》是一个非常值得进行症候分析的对象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叙事组织、人物塑造、杂耍般的戏谑段子等所呈现的症候,剖示其中隐藏的文化逻辑,及其所暗合的大众文化心理。

1

影片《后会无期》的开头,作为一名极为普通的教师,江河从东极岛调任西部边陲执教,浩汉陪同江河以及胡生一道驾车穿越中国前往;途中主人公不停地邂逅,四个碎片化的故事单元突如其来,又匆匆收场;影片的“故事”未能将反思和行动结合在一起,并由此不断发现生活的意义。这是一个支离破碎、疑窦丛生的文本,不少悖逆、反常、含混不清的疑团频频闪现其中。

问题之一:胡生到哪里去了?

在《后会无期》里,胡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。影片开头胡生独白:“三年了,我一直在等他们俩,直到遇到岛上一位游客,看到他手里拿了一本书,我才知道原来故事是这样的。”影片的故事是由胡生叙述的,然而,胡生与江河、浩汉第一天就失散了,被遗落在了便捷酒店里;而且,作为一个“智障”,即便大部分内容转述自江河的《旅行者》,胡生所讲述的仍与江河、浩汉一路发生的、介于真假之间的故事一样,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和荒诞感。

电影开头走丢的胡生到底去哪里了呢?他回到东极岛了吗?临行前,浩汉说:“带不走的留不下,留不下的别牵挂。”他准备烧毁自己的房屋,却忘了搬出煤气罐,结果同时烧毁了江河的房子。显然,胡生无家可归。尽管江河说全程一共三千多公里,无论在哪一公里走丢,只要回原地等就可以;浩汉也对胡生说:“要是找不到我们了就在原地等,剩下的一切我都安排好了。”但当浩汉给酒店前台打电话的时候,他们说根本没有这个人……

影片里有人两次给电台打电话,说“这个世界上这么多人,可是没人愿意听我说话”,此人就是胡生吗?电影开始时,胡生的话才说一半,浩汉就大喝“闭嘴”。当听到电台寻人启事里“智障”两个字,他便挂了电话。江河、浩汉捡到小马达后,胡生打电话说自己把猫送人而养了狗。这三次打电话的是同一个人即胡生吗?

然而,作为一个“智障”,胡生有能力回到“原地”吗?又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呢?胡生如果不傻,他肯定有故事,可是为什么一开始忽然就让他消失了呢?它与影片结束浩汉的不知所终之间有何关联?

所有的问题都语焉不详,悬而未决,不得而知。

问题之二:“固守”还是“出走”?

影片伊始的《东极岛之歌》唱道:“东极岛啊/你人杰又地灵/太平洋的风儿最先吹到你/东极岛/东极岛/大陆最东的岛屿/海浪都来亲吻你/鱼儿都来拥抱你/……东极岛/我们不会离开你/生是你的老百姓/死是你的小精灵/东极岛啊,东极岛啊/除了这里/我们哪儿都不想去。”

片尾曲《平凡之路》则反复吟唱:“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/也穿过人山人海/我曾经拥有着一切/转眼都飘散如烟/我曾经失落、失望、失掉所有方向/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。”

两首歌一说厮守家园,一说浪迹天涯;那么,究竟是留下来“固守”还是“出走”远方呢?“出走”的动因是“困境”,“出走”的前提是“机遇”,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出走,不是所有出走的人都能“回家”。江河的“回家”是否意味着在一切沉淀、返璞归真后,顿悟了自己所追逐的一切都不值一提?那又何必著书呢?什么是“平凡”的人生?满足于现实生活,抑或有所“进取”,如江河一样“功成名就”?还是拥有过一切之后才有资格说这一切都是徒然的、虚无的?

还有,周沫和浩汉、江河告别时说:“以后混得不好,可以来找我啊。”刘莺莺与浩汉握手告别时说:“你有我所有的联系方式,你走吧。”苏米和江河分开时转身说:“有机会我把我的故事都讲给你听,可惜没有这个机会了。”结果答案都是相反的。“出走”的人彼此以为“后会有期”,却遥遥相隔;以为“后会无期”了,却又一直在身边了。可片名是“后会无期”,这究竟想说“有期”还是“无期”呢?什么是“有期”的?什么是“无期”的?“后会无期”对于出走意味着什么呢?影片里这些含混不清之处,一方面表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感伤,另一方面则显露了一个不安、躁动、撕裂而无法平复的灵魂。

问题之三:“生活在别处”?

《后会无期》呈现了“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”,仿佛“生活在别处”。事实上,并非如此。浩汉,出身偏远小地,也闯荡过外面的世界,影片中几次说到要做大事,但是从没提到任何具体的设想;他号称外面“满地都是朋友”,但从没得到过任何人的帮助,只是毫无方向地飘在生活表面,屡屡出乖露丑,成为笑料。片末,浩汉若无其事地从故事中消失,连只狗也不愿跟他走,最后竟不知所终……浩汉的命运似乎与“智障”的胡生无异,甚至还不如胡生——三年后胡生毕竟还现身讲述了整个故事。

阿吕是一个“闯入者”,他自称“摩托骑士”,狂放不羁,神经亢奋,说自己此次出行的目的是要看一眼“旅行者一号”发射升空的情景;他声称:“你们的偶像都是明星,而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!我的名字就是旅行者二号!”但他在骗取浩汉、江河的信任后,开走了车子,扬长而去。影片最后,阿吕所宣称的“偶像”——印度发射的火箭“旅行者一号”刚升空就在巨大的爆炸中解体,残骸坠落在了荒漠中。

江河,原来固守小岛做一个小学教师,“读万卷书,行二里路”,迂腐木讷,对世界无怨无求,剧变的社会似乎与他毫无关系;他在“读万卷书”中已然修炼出通达的人生态度,在旅行中笃定沉稳、气定神闲,而成了唯一的赢家:三年之后,江河将他们的此行经历写成小说一炮而红,成为“著名作家”;“电视同期声”中播放着江河出版的小说,同名影视作品的热播带来了小岛的旅游热潮;海边游艇上,依偎在江河身边的是与苏米长相一样的妻子。

《后会无期》播映前,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对韩寒作了如下访谈:

吴怀尧:你写文章时一直源源不断地挑战言论的边界,这次拍电影会一如既往吗?还是会综合考虑投资人、合作伙伴们以及当下中国电影审查制度,对某些敏感地段绕路而行?

韩寒:事实上,这些工作应该交由杂文完成。小说和电影应该以叙事和情怀为大,一味承载批判,反而本末倒置,刻意且无味。有些故事,本身带有社会批判性,那将融入故事和人物的命运中,未尝不可,有些故事,本来就无关社会批判,你非要让主人公张嘴来几句,那就是弄巧成拙。我自然希望环境越宽松越好。相信这是大势所趋,否则我一定会多写杂文继续批判。

……

吴怀尧:我读你的博文发现你以前写文章,或是跟人打笔仗,往往想驳倒别人的观点;你近两年的文章有了明显变化:先包容别人的观点,再提出自己的观点,是什么让你改变?

韩寒:比起驳斥与对立,宽容与妥协更珍贵。适当的妥协不是委屈自己或者所谓怂,而是使事情的发展更容易接近你的目标。……

在访谈中,韩寒还坦言:“电影和民主一样,看似是自由的表现,其实是妥协的过程。”影片里“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”,与其说是“出走”,毋宁说是一种“回归”。“旅行者一号”的残骸坠落在荒漠中,与两位落魄的男主角相遇,似乎隐喻着浪迹天涯梦想的破碎。所谓的“回归”,不过是“喧闹之后回归平淡,绚烂之后回归平凡”一类老生常谈、了无新意的“所指”。然而,问题在于:难道我们不应有放纵浪漫、理想情怀的空间吗?难道我们只能认可、承受这粗陋、冰冷、背离了人的理想与愿望的现实世界?

从类型或题材上看,《后会无期》既非“公路电影”,亦非“成长电影”或“青春电影”。尽管它套用了“公路电影”或“青春电影”的模式,以及西方流浪汉小说“在路上”的叙事结构。三个年轻人(其实主要是浩汉、江河)“一路向西”,几乎处处遭遇谎言,触及了一些人生、社会的真面目;然而,其中人物的性格基本没有变化,也谈不上什么精神上的觉醒。即便是在外闯荡多年的浩汉,似乎已然习惯于人性的黑暗,并没有在与“外面的世界”的磨合中强大自己的内心。

总的说来,《后会无期》所讲述的“故事”,是一种虚假、无缘无故、多余生活的展示,其叙事零碎、矫情而拖沓;究其实质,影片的文化身段是柔软的,没有建构出一个精神高地,不过是蒙蔽人之心智的“心灵鸡汤”而已。

2

相较于《后会无期》讲述的“故事”,人们似乎更喜欢其中堆积的“金句”,即那些调侃、时尚的语录体“段子”;它们连缀起了四个没头没脑的故事单元,让有的观众觉得影片“很有思想深度”。那么,实际情形如何呢?

《后会无期》的段子主要出于苏米和浩汉之口。

我们先看看苏米“段子”式的若干台词:

1.我从小听了很多大道理,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。

2.借钱就是骗朋友的钱。

3.你是物理老师还是地理老师啊!马上就要变生理老师了。

4.开门见山吧,包钟,包夜,包日。

5.我很讨厌那些嫖客,完事之后劝人从良。

6.身败名裂,我哪来的身和名让我来败和裂呢?

7.从小到大我都是优,你让我怎么从良?

……

从影片中我们知道,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苏米,曾经受过感情的伤害;苏米并不是所谓的“小姐”,她只是和三叔串通进行“仙人跳”骗些钱财,攒够了就远离伤心之地,开始新的生活。苏米对男人冷言冷语,这些“段子”有些自嘲,有些世故,有些颓唐,有些认命,格调灰暗。

再看看浩汉的一些“段子”式台词:

1.带不走的留不下,留不下的别牵挂。

2.我的朋友遍天下,无论在哪里拉屎,都有人给我送纸!

3.未知旅程,合影留念,进一步海阔天空。

4.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,哪来的世界观!

5.告别的时候一定要用力一点,多说一句,说不定就成了最后一句;多看一眼,弄不好就是最后一眼。

6.路遥知马力不足,日久见人心不古。

7.今天我上了这个台,就不怕让自己下不来台。

8.要先会分辨,再去信任。

9.在大城市,如果有权有势的话,就会比别人更公平。

10.他呀,我已经粉转路人了。

……

影片里,浩汉在社会上有经历,开过出租车,做过幼儿园保安,想回到东极岛大干一场,自以为很老练、很成熟,最后还是一事无成。这些“段子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愤世嫉俗、老气横秋、自吹自擂、江湖味十足的浩汉。

《后会无期》还有一些“经典”的“段子”式台词:

1.连家乡也没有了,我们和野人没什么区别。

2.喜欢就会放肆,但爱就是克制。

3.命硬不好说,命根子肯定硬!

4.小孩才问对错,大人只看利弊。

5.有时候你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,到后来你发现只得到了一个明白的人,那就够了。

6.从直上云霄的一道粉色开始,我们告别黑白。

7.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面临不确定性,遗憾的就是没有好好冒险。

8.不能什么事情都往坏的方面想,否则只能越来越坏。

……

这些短小精悍、格言体的“段子”,特别贴近平凡、琐细的日常生活;其中,充斥着“灰色”“黑色”甚至“黄色”的调侃与嘲讽。这些脱口秀似的“金句”,与世俗共舞,是商业噱头的产物;其喋喋不休的说教,貌似强力瓦解主流话语所确立的权威,表现一种愤世嫉俗、孑然而立的生存姿态,而产生了“袖珍冲击波”,颇受大众喜爱。

从功能上看,《后会无期》堆砌这些唾星四溅、七荤八素的语言泡沫,是为了以之连缀影片的四个故事单元。这种做法违背了电影的本性——复原“物质现实”,让自然和事物本身说话,让影像本身构成内容。对于拒绝批判、避谈意义的韩寒而言,这些“段子”伪造了一种意义感,除了让人们看到一个粗陋、冰冷的现实,实际上承载不了什么思想;充其量它们不过是一种时尚追求,一种“标新立异”的体现,一种轻飘飘的“无厘头游戏”。这些“段子”,使《后会无期》成了一部“叛逆秀”。处于生活压力下的观众,通过消费这些“段子”,享受着精神上的幽默娱乐,获取了某种心理上的快慰。

面对一个欲望化的世界,法国著名作家、“保罗·莫朗奖”获得者奥利维埃·罗兰(—)指出,文学艺术不是消遣,不是逃离世界的手段;它既是理解现实的手段,也是和世界拉开距离的手段,其所产生的作用之一是打造自由精神,把我们的经验无限扩展和增多,暗中邀请我们用毫不傲慢的哲学棱镜观察生活,去怀疑去观看种种微妙所在。因此,与自己的时代逆风而行,可能是一个作家在他的时代里在场的最好方式。奥利维埃·罗兰还指出,有这样一些话题应该引起作家的注意:“文明与城市的野蛮,人类大潮,经济迁移,民族灭绝,恐怖主义,四处传播的世界图像,‘实时’和虚拟世界的出现,玩弄生物和用想象去发明的生活,对性区别提出质疑,慈悲同情和数字统计致使政治让位,逐渐消亡的书写,所有这些现象都发生在无所不包的‘世界化’(全球化)名义下……”

在现实生活中,无计其数、成千上万的生命,不过是少数人的踏板石;这些坚忍的生命,往往为人视而不见或视若无睹。对他们而言,在社会、集体、群落中“消失”,是一种普遍的“活着”的方式(如《后会无期》里的胡生、浩汉等人)。为了唤醒、融化这块土地上被人们遗忘的生命,作家本应通过“再造”历史与现实,“还原”人类的生活、意识与情感,揭示并照亮他们生活、生存的暗角,一如卡夫卡以其心灵温暖一只甲壳虫寒冷的身躯。可是,从“故事”到“段子”,《后会无期》都止步于凌乱复述日常的生活世界,以及抽象凿空的孱弱清谈,甚至加入了今天的时尚和神话,制造出一种骨瘦如柴、虚假透顶的幻象----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讲,这是相当不诚实的。

《后会无期》上映后,有观众认为韩寒“很有思想深度”,也有人觉得“不知想表达什么”。韩寒对此不置可否,只是表示自己最讨厌把一篇文章分析大意,归纳主题之类,他说:“问意义,就像是回到了高中语文课,常常要总结中心思想之类。我不喜欢谈意义,因为觉得那样会限死了观众的想像。如果我在这里说,影片这个部分、那个片段表达了什么,会觉得那样很扫兴。”韩寒避谈“意义”,那为什么要拍摄影片呢?韩寒在如下对答中作了清晰明白的答复:

吴怀尧:英雄起于草莽,话语就是权力。你出道时年仅17岁,无权无势又年轻,通过写作获得巨大影响力,投身赛车成为顶级冠军,现在开始当导演拍电影——是什么力量支持你一直追寻梦想?你最迷茫最难熬的时候是什么阶段?

韩寒:一开始是争一口气,后来发现,世界上没那么多人在乎你,所有努力,还都是为了自己,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乐趣。有很多迷茫难熬的时刻,但大家都会有,也没有什么可矫情和诉苦的,至少我开着好车,出门住好的酒店,已经比很多人开心。

在韩寒看来,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,只是享受着一种乐趣,满足于比他人“幸福”的人生。为了博取大众的欢心,脆弱的故事堕落成了豪华的明星阵容(主演是冯绍峰、陈柏霖、王珞丹,出品人是投资《观音山》《二次曝光》的方励,配乐是日本著名的流行音乐制作人小林武史);而为了票房,韩寒广泛运用自己备受的微博进行宣传,制造了许多炫目的噱头——从制作到发行,《后会无期》的每个细节都充斥着商业化元素,是消费社会运作机制的典型。

3

加拿大媒介学家麦克卢汉曾经批评好莱坞电影如同广告公司,说它不是像严肃小说一样去展示思想,而只想着连续深入地控制大众的集体潜意识,以更好地剥削大众的心灵,谋取巨额利润。

《后会无期》也是如此。它着力凸现时代的所谓“演进”,推销“虚假的感情,想象的恐惧,梦,标准化的欲望,老生常谈的滥调”。面对“全球化”所引发的诸多话题,以及时代的价值问题,影片没有予以,更不用说批判或反思;韩寒只是“满足于自己的制作,把它搬上舞台,并把人们在当下时代里认得出来的症候歇斯底里地呈现,崇拜偶像,对偶像大肆渲染”。影片以其“商品美学”,及其流于怪诞的总体效果,成功捕获了人们的心灵和想象力,塑造着“小时代”的文化。无疑,《后会无期》属于麦克卢汉所谓的“心灵产业”,其票房超过6亿的市场效应也力证了这一点。

所谓现实,不过是文学的原材料,把生活写入作品,如果只是齐整地码放,终究是一堆柴草;原材料必须在作家的心里燃烧,通过能量转化生成别异之物。换言之,作家只有仰仗在现实基础之上的想象力,仰仗人的灵魂、精神以及事物内在的因果,才能抵达人、社会和世界的内部,书写出真实,创造出意义来。

套用奥利维埃·罗兰的表述,《后会无期》是一部“症候电影”而不是“诊断电影”。奥利维埃·罗兰说:“作为作家,如果要面向自己的时代,我觉得我可能不给自己的时代一面镜子,而是告诉自己的时代,它的到来让什么东西消逝了——它的现在来自于那个消逝者的缺席,它当下经历的是那个消逝者的死亡。一个时代不仅仅是它当下的存在,也包括它所有的不再存在,还有为了它的存在而正在消逝的一切。”韩寒对于这个世界如何变好毫无兴趣,不可能通过反抗市场需求,获得思想与想象的自由,创立一个与时代相对立的风格,而真正讲述好“中国的故事”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通过对“故事”与“段子”的症候分析,我们发现,《后会无期》没能将复杂、零星、偶然的日常琐碎生活,整理成完整有序的“一次经验”(杜威语);其无处不在的文本“裂缝”,与韩寒的精神风格是同一的。事实上,人到中年的韩寒并没有被任何东西所“驯服”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“适当的妥协不是委屈自己或者所谓怂,而是使事情的发展更容易接近你的目标”。

年6月19日,韩寒通过微博发布了一张电影《后会无期》的新宣传海报:画面上有三位男主角:陈柏霖、冯绍峰、钟汉良,三人面对山坡貌似在小便,下体部位还用红色的遮挡条进行了遮挡。整个海报画面和第一款海报的主色调相似,都是以灰色调为主体,同时配以鲜明的红色,格外亮眼。这款海报列出了电影的上映时间,还有电影的主题“放肆之旅伤心笑语”。意味深长的是,海报中遮挡了敏感部位的同时,导演名字“韩寒”也做了红色遮挡。当时有网友戏称“韩寒就是屌”,认为这才是海报要传达的真实意图。而韩寒也欣然回应:“算你看懂了。”这无意中透露了韩寒及其影片深层的心灵信息。

有论者指出,在一个无英雄的时代,韩寒扮演了一个“英雄”的角色;这个角色的内涵在于它同时暗藏着两个形象:“抵抗体制、突破规范和撕碎遮羞布的意见领袖”+“另类生活、个性鲜明和富豪身家的成功人士”。《后会无期》是一部到处弥漫着韩寒之抵抗个性的电影,又是一道内在地符合市场需求的开胃菜,或可名之曰“微客电影”,即那种在和微博上用“口香糖”式的思想和意义来喂养的电影。

的确如此。《后会无期》是“韩寒文化形象”的最好诊释。韩寒执导《后会无期》,其所遵循的是“屌丝文化”的文化逻辑。我们知道,“屌丝文化”是近年来当代中国网络文化中非常突出的一种类型。人们用“屌丝”这个带有鲜明身体禁忌部位含义的词,指代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高房价、高竞争的职场压力下的年轻职业男性(大多为80后)。他们没权没钱,面貌普通,衣着一般,品位低俗,心地善良,智商有限。在都市生活中总是倒霉,是职场中老板的不成器的下属,是情场中女神的备胎,是都市中找不到归属的漂流者。“屌丝”带有强烈的自嘲意味,往往用类似“阿Q精神”的自我矮化、自轻自贱来获得精神的胜利,试图以此来化解生活的重压。这些“屌丝”没有广泛的社交生活,而专注于网络虚拟世界。

虽然屌丝的自嘲和“屌丝逆袭”模式也包含着“对当前国家社会群体分层与现实生存现状的强烈抱怨,是对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文化的解脱,夹杂着鲜明的建构网络亚文化新范式的目的”。但在本质上也难以掩盖当下年轻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悲观化认知,以及面对前途或命运的“犬儒”心态,他们“不可能、也拒绝想象不同的出路,不可能、也拒绝对封闭的权力秩序进行批判和反思”。

因此,韩寒及其《后会无期》以这个时代神经所支配的那些、品味和评判来裁断生活,制造了一些和这个时代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关系的虚假故事;其中的背包客、骑行者、孤独车手,负载了“屌丝”们在庸常的生活中对于传奇和神秘的集体想象,是他们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,渴望实践“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”,体验“生活在别处”,却又没有勇气舍弃现实的心灵寄托。上述影片诸多内在撕裂、含混的症候概由此而生。

或许,这就是韩寒编织的“谎言”之下的“真实”。

END

图片来源:网络

作者简介

杨晶,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青少所副研究员。

参考文献

参考文献:

1.王睿:《改编:韩寒文学思维的自我影像转化》,《写作》年第2期。

2.杨晶:《〈后会无期〉:青年文化征候的一个样本》,《艺术广角》年第6期。

3.吴怀尧:《吴怀尧对话韩寒:电影〈后会无期〉大起底》,见吴怀尧新浪博客,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白癜风康复标准
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mtzjdg.com/tqgs/9848.html


当前时间: